close


12月15日4時35分,“嫦娥三號”著陸器巡視器成功分離。新華社發(視頻截圖)
  經過近5個小時的緩慢“運動”,昨晨4時35分,玉兔號月球車離開嫦娥三號的懷抱,在月面軋下了中國在月球的第一道印記。玉兔邁出這一步可不簡單,它怎樣做到駛出著陸器不打滑、不摔倒的?未來的巡游又靠什麼做好越障、邁坑動作?昨天,航天科技集團的科研人員透露了其中的奧秘。
  玉兔外貌
  身材小巧“心眼”不少
  嫦娥三號巡視器俗稱玉兔號月球車,“身材”小巧玲瓏,體重只有140公斤,在發射收攏狀態,僅為1.5米×1米×1.1米大小。別看“玉兔”個頭不大,它肩負的使命卻非常重大,它將在未來三個月代表中國,第一次在月面完成“觀天、看地、測月”的任務。
  嫦娥三號探測器總指揮張廷新這樣介紹玉兔號月球車:要承擔月面勘查的任務,科研人員就設計了多雙“眼睛”,包括全景相機、導航相機、避障相機等;為了“看”得更遠,就設計了桅桿,上面還安裝了與地面聯繫的通信天線;為了探測月壤成分,就在車上安裝了機械臂。
  “玉兔”是一個巡視器,也是一輛六輪全驅的月球車,本身就是個高智能機器人,其綜合電子分系統相當於人的“大腦”,制導導航系統相當於是“五官”,熱控起到調節“體溫”的作用,機械臂是“胳膊”,輪子是“腳”,結構與機構是“骨骼”。
  移動系統

  一輪被卡其他車輪也能動
  月球車安全行駛靠的就是移動系統。月球車移動系統由6個車輪、6個行進驅動機構、4個轉向驅動機構、左右搖臂懸架和差動機構等組成。為保證月球車的穩定性,科研人員在車輪棘爪上下足工夫,使車輪棘爪與導軌懸梯上的棘齒咬合,使得兩器分離導軌釋放過程中車輪零轉速,月球車穩穩地停在導軌上。
  月球車除了能夠前進、後退、轉向、制動外,還要會越障和過坑。月球車採取了主副搖臂加差動機構的懸架設計、六輪獨立行進驅動、四輪獨立轉向的構型方案,如果單側某一車輪越過200毫米高的障礙時,月球車能被動適應月面地形,保證月球車所有車輪均與月面接觸。即使行進間某個輪子被卡住,其他獨立驅動的車輪也能幫助月球車擺脫險境,繼續工作。
  篩網車輪

  鬆軟月壤不打滑下陷
  車輪是月球車的關鍵部位,805所胡震宇介紹說,“目前國內外探測器車輪主要有剛性車輪、彈性輪、變形輪和充氣輪這幾類,嫦娥三號月球車採用了抓地性能好、重量輕、編製工藝精湛的‘篩網輪’,事實證明,我們的輪子經受住了考驗。”
  月球車“篩網輪”由輪轂、鈦合金編織篩網和耐磨的鋁基複合材料棘爪等組成,直徑300毫米,寬度150毫米,重量僅735克,比嬰兒車的車輪還輕。
  相對於實體輪,篩網製作工藝非常複雜,其輪面的鈦合金編織篩網是由0.6毫米的鈦合金絲編織而成,而且每一個網孔均勻整齊。此外,篩網輪的棘爪也大有學問,它可以提高輪子的抓地能力,避免車輪在鬆軟月壤環境下出現打滑和下陷的狀況。晨報記者 韓娜
  網友熱議

  37年後,月球不再遙遠
  雖恰逢周末,但這阻止不了國外網友在社交網絡上談論“嫦娥落月”的熱情。按發帖數量計算,嫦娥三號已迅速攀升為14日美國社交網站最熱門話題之一。
  署名Astro0的網友寫道:“快,出去看看月球,那兒來了個嶄新的物體,閃閃發光!”一個叫“小行星行動”的美國民間組織“通報”說:“太陽翼已經展開。37年後,月球上首次有了活的探測器。” 
  署名馬克·諾爾的網友說,他為嫦娥三號的成功著陸“興奮得發抖”,“今天月球不再遙遠!”
  美國“搜尋外星文明研究所”卡爾·薩根中心的弗蘭克·馬爾希說:“用了37年才重返月球,想到這個就有點淡淡的悲傷。”    
  美國自1972年後就沒再實施過月面軟著陸,美國國內一直有人呼籲重返月球。署名西蒙·拉斯科夫斯基的美國醫學研究者說:“中國(探測器)登上了月球,是該我們回去的時候了。”
  據新華社
  ■玉兔踏月時間表
  14日
  21時11分  嫦娥三號成功著陸月球虹灣以東區域,隨即按計劃開展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各項準備工作。
  23時45分  地面人員向嫦娥三號發送指令,兩器分離開始。嫦娥三號著陸器太陽翼展開,玉兔號巡視器立於著陸器頂部,展開太陽翼,伸出桅桿。
  15日
  3時10分  巡視器開始向轉移機構緩慢移動。轉移機構的主要部分是兩根懸梯導軌。
  4時06分  巡視器移動到位,轉移機構正常解鎖,輕輕展開、降落,在著陸器與月面之間搭起了一架斜梯。巡視器沿著斜梯款步而下。
  4時35分  巡視器踏上月球,在月面印出一道深深的痕跡。著陸器監視相機完整記錄下這一過程,並及時將成像數據傳回地面。
(編輯:SN06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bvdqgz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