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土地上,生活著一大群“新珠三角人”,他們或許不會講粵語,或許戶口還在老家,或許父母、孩子都不在身邊,但在珠三角一待卻是好多年。說有歸屬感吧,卻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外地人;說沒歸屬感吧,他們卻漸漸形成了“珠三角思維模式”,一回家鄉就體會到各種不習慣。春節歸鄉,熱烈討論的話題離不開兩地差異、賺錢多少、孩子的教育、與父母親戚的親情等,到底“新珠三角人”該家落何方,逐夢何方?
  這個春節,羊城晚報記者兵分各路,採訪了一批回鄉的新珠三角人,記錄下他們回鄉時繞不開的那些話題。
  教育
  為不讓娃做“留守兒童”新珠三角人是否該返鄉?
  羊城晚報記者 餘曉玲
  留在家鄉找一份工作,還是返回東莞繼續打工生涯?這是家住廣西玉林的潘堅在馬年春節期間考慮得最多的一個問題。
  潘堅考慮留在家鄉的一個最主要原因就是想兼顧兩個小孩的照顧和教育,他不想將來兩個孩子也踏上背井離鄉的打工路。
  潘堅希望他的下一代能夠通過教育改變命運,但村裡“巴掌大”的小學、普通話都說不標準的老師讓他又非常擔心——家鄉的教育能夠改變孩子的命運嗎?
  討論焦點:
  外出打工憂孩子教育
  38歲的潘堅在東莞的工作是拉土車司機,因為東莞有規定,拉土車白天不能上路,所以他的工作多半是在晚上進行,要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非常辛苦。住的是工地老闆安排的工棚,四處漏風,睡的則是一米來寬的鐵床。
  大年初二,潘堅的三個姐姐都帶著老公和孩子回到了娘家,弟弟一家也在年前從東莞返回家鄉,家族來了個大團聚。大家坐下來討論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
  潘堅有兩個孩子,一個讀四年級一個讀幼兒園,潘堅在東莞打工,老婆在容縣縣城一家超市上班,兩個孩子的生活托給了70多歲的老父親,大兒子雖然還聽話但成績卻一般。潘堅的去留問題成了家族討論的焦點,曾經在珠三角打工多年的二姐和二姐夫最有發言權。
  今年剛剛40歲出頭的二姐夫曾經在佛山順德打工20年,二姐也曾在那打工五六年,打工讓他們賺來了一棟占地160平方米的三層樓房,然而他們也為此失去了很多——兩個兒子很小就成了“留守兒童”,結果大兒子叛逆,初中沒畢業就執意輟學;小兒子雖然沒輟學但成績很差。潘堅的二姐夫說起自己的兩個孩子直嘆氣,還不滿17歲的大兒子已經到東莞長安一家塑膠廠打工。
  “留在家裡吧,不然會像我們一樣後悔。”二姐夫希望潘堅能留在家裡找份工,管好兩個孩子。二姐夫還告訴潘堅,去年一年,自己在家鄉幫人做裝修,最多的一個月也拿到了6000元,少的時候一個月也有兩三千,最重要的是可以安心待在家,不用每年過年就要操心車票。
  東莞PK玉林:
  老家教育遠差於東莞
  然而村裡“巴掌大的”小學、普通話都說不標準的老師,讓潘堅又非常擔心,家鄉的教育真的能夠改變他孩子的命運嗎?
  潘堅在東莞的工作地點在東坑鎮,東坑在東莞是一個“小鎮”,不僅面積小,經濟實力在東莞各鎮街中也排名靠後,但“高大上”的東坑中學讓潘堅的印象非常深刻。一所中學的占地面積甚至快趕上他們一個村的占地面積,教學樓、宿舍樓、食堂、圖書館大氣且上檔次。潘堅從沒有想到一所鎮中學也能建得如此漂亮,他老家鎮里的中學和東坑中學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
  潘堅從弟弟、弟媳口中瞭解到,東莞的大部分初中畢業生都能上普通高中,部分沒有考上普通高中的也能免費入讀公辦中職學校學習一技之長,這讓潘堅很羡慕。“二姐的老二考不上普高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縣城的幾所職業學校口碑都不好,不僅學費高還學風差,老家的教育如果能趕上東莞就好了。”潘堅對老家的教育一點信心都沒有,他最擔心的是他回來了也無力改變孩子重覆打工之路的命運。
  潘堅在東莞的月薪是3000元,雖然異地中考和異地高考已經逐步放開,但對於潘堅而言,要把兩個孩子帶到東莞上學則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兩個孩子在老家享受的是免費義務教育,因在東莞沒有參加社保,如孩子到東莞則只能入讀民辦學校,東莞收費較低的民辦學校一年的學費也要數千元。
  潘堅也打聽了,雖然二姐夫在老家的收入不比在佛山的時候差,但潘堅覺得自己根本吃不了那個苦,如果選擇進廠,廣西的企業一般月薪都不到2000元,這樣一個月的收入相比在東莞,會少1000多元。
  留鄉還是返莞?潘堅仍在糾結中。 編輯: 鄔嘉宏
   1
  親情
  新珠三角人故鄉親情再難尋
  羊城晚報記者 王曉雲
  對於徐小凡這個在珠三角待了11年的外鄉人來說,時間越久,對親情的掛念越濃烈,內心卻備感迷茫。
  她說自己曾是個感情深厚的人,不知怎麼的,現在的生活讓她在不知不覺中變得人情淡薄。
  在老家人眼裡,她已經是外地人了,家鄉的巨大變化讓她認不得路,她帶“普通味兒”的家鄉話不夠地道。可對廣州來說,沒有親人,她、老公、兒子的戶口都不在此,還不會說粵語。她常常發問:“我的家,到底在哪兒?”
  勸弟妹工作離家近點
  大年三十的中午,徐小凡趕回老家吉林省樺甸市。
  廚房裡外好忙活啊。父親洗魚,舅舅剁排骨,姨們在“走油子”。母親帶著弟妹們到門口貼對聯和福字,姥爺姥姥和外孫們靠在暖氣邊嘮嗑。
  這就是她日思夜念的親情,濃濃地展現在眼前。
  年夜飯,徐小凡給長輩們敬完酒,端起酒盃,對弟弟妹妹們說:“祝你們學業有成,特別希望你們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以後考大學、找工作,離家近點。”
  讀高三的表妹阿燕拍著姐的肩膀,“不樂意”了,“姐,你自個在南方逍遙自在,讓我們留在老家,你可不知道,爸媽嘮叨死啦,我耳根子都磨出老繭啦。我下定決心,以後投奔你,走得遠遠的。”
  “你們還小,哪裡懂得我的感受啊。”
  從2003年到廣州工作,徐小凡在珠三角一待就是11年。初到異鄉的滋味,讓她“徹骨難忘”。
  語言不通,習慣不同,沒有親友,非常不適應,她嚴重失眠。
  “我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回到租的房子里,內心孤獨,情緒低落,整宿睡不著。”
  那一年4月,張國榮跳樓自殺,深深“刺激”到徐小凡。
  9月,徐小凡一位初中同學的舅舅舅媽來到廣東韶關工作:“去找找他們吧,和家鄉人說說話。”
  “見面的場景真是一輩子難忘。他們剛來不久,房子很簡陋,可他們精心安排瞭如何‘招待’我。騎車帶我去爬山,呼吸新鮮空氣,路上陪我吃雪糕。晚上,當他們端著一盤親手包的熱騰騰的餃子放到我手上,我再也忍不住,抱著舅媽就哭了。”
  懷念一家人一起吃飯
  老家有條河,叫輝發河。河邊有片白樺林。
  傍晚飄起大雪,徐小凡站在林子里,雪花靜靜落在臉上,睜不開眼。那一刻,她真想不走了。
  “我努力工作,原本是為生活好,如果不能和家人在一起,豈不失去了我工作的意義?”
  徐小凡的記憶中,小時候都是一家人一起吃飯,特別要等父親下班才能吃,餓了偷偷夾口菜。現在呢?回到家,兒子已經吃過,她一個人坐在飯桌旁,老公再晚點回,也是自己吃,彼此很獨立,過著各自的節奏。
  “關鍵是兒子也習慣了,我想,等他長大,會越來越不在意家庭氛圍。我不知道,以後,除了利益,還有什麼能維繫人與人之間這張網呢?”
  初七下午,徐小凡帶著兒子上火車。路上,她問兒子:你覺得自己幸福嗎?兒子回答:幸福啊。她又問:什麼是幸福?兒子想了一下:幸福就是和爸媽、姥姥姥爺在一起。
  徐小凡好想哭。 編輯: 鄔嘉宏
  物價
  新珠三角人春節遇“春劫”物價突飛漲
  羊城晚報記者 全良波
  每逢春節,廣東廉江市這座小城就發生車輛擁堵現象,物價更是直線上升,當地居民認為是珠三角打工一族歸來後形成的扭曲,把打工一族笑稱為“省港奇兵”。
  李寧就是“省港奇兵”中的一員,他在深圳富士康工作已經有5個年頭,年紀逐漸奔三,還是單身,在兩座城市間奔跑。在深圳待久了,他開始對家鄉廉江“愛恨交織”。
  交通PK:
  深圳文明廉江“亂”
  李寧居住在廉江市塘山村內,這裡屬於廉江市開發的新城區。回到家鄉,李寧首先懷念的是深圳的道路。李寧說,廉江主幹道之一羅州大道就位於家門口,從深圳回來後,他看到路口有一堆垃圾。年三十晚,這堆垃圾還擺在那裡。一直到了年初四,這堆垃圾還未見人清理,反而越積越多。駕摩托沿著羅州大道前行,一路上都見有垃圾放在路邊,灰塵滿天飛。
  在深圳,每一條道路都有清潔工人保潔。但在廉江,垃圾堆在路邊無人清理,樹葉鋪滿灰塵變黑沒有人清洗。
  除了道路與環境,李寧還不能接受的是家鄉的車輛在道路上的“野蠻行為”。年三十晚上,他打算前往花市時,卻遭遇嚴重的堵車,路口的小汽車都是亂停放,甚至停到了道路中間,根本沒人管,難怪會擁堵。
  李寧說,從去年開始,號稱史上最嚴的交規正式實施,但在廉江行不通。深圳能夠實施起來,主要是基礎設施完善,路邊也有交警執法。在廉江,不可能在每一個路口都設紅綠燈;此外,道路中間沒有任何隔離帶,車輛想變道就變道。
  李寧覺得深圳交通秩序好多了,亂掉頭、亂停車等情況不常見。回到廉江,文明人都變成野蠻人了,“行人過馬路時想遵守交通規則,但要找到一個信號燈都不容易”。
  李寧說,對於家鄉是愛恨交織,家鄉是根,但習慣了深圳的文明秩序,忍受不了家鄉的亂。鄉愁在生活環境前簡直不堪一提,回到廉江就想上到深圳。
  物價突漲:
  “打劫”歸家外來工
  李寧在家鄉最為不滿的就是物價——家鄉商人在春節時趁機“打劫”歸家的外來工。
  年初四晚上,李寧打算約表哥表妹一起前往KTV。當他來到位於塘山路一間KTV時才發現,廉江的娛樂消費根本無法接受。廉江KTV是以包房計算價錢,小房每晚的最低消費在1000元以上。表妹告訴他,年前,一晚的消費為100多元,但由於每年過年時都有一大批珠三角打工族歸來,娛樂場所就趁機“打劫”這批“省港奇兵”,坐地起價。
  當聽聞自己成為家鄉商人眼中的“肥羊”,李寧嘴角露出一絲無奈。他又帶著表弟表妹前往酒吧喝酒。來到酒吧,表妹又再爆料,原來百威啤酒150元一打,買二送一,新年時候都沒有優惠了,又是“省港奇兵”惹的禍。
  李寧說,在外打工、回家消費是這座小城的常態。
  雖然被列入“省港奇兵”的一員,但李寧還是無法擺脫這個身份,就連李寧母親也不願意兒子回到家鄉工作,因為廉江的工資水平低得多。他母親說,李寧今年26歲,也將到成家的年齡。雖然回到家鄉可以安定,但廉江沒有適合打工的工廠,還是留在珠三角打工較好。
  面對將來,李寧一想到低水平的工資和糟糕的生活環境,只得默默收拾好包袱,再次踏上深圳打工之路。編輯: 鄔嘉宏
  (原標題:新珠三角人故鄉親情再難尋:格格不入家落何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bvdqgz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